中国的“熊猫外交”战略,正如它所围绕的动物一样独特,长期以来在全球公众眼中象征着友好、保护和互利。然而,在这迷人表象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张复杂的经济利益与外交操作之网,而这一切如今变得越来越难以忽视。曾被誉为环保合作的慷慨之举,如今正受到对其真实意图和实际成效的质疑。近期的调查和报道揭示出一个远比人们原先想象更为阴暗的现实。
Meric Sentuna Kalaycioglu
2025年2月24日
English version | French version | German version
几十年来,熊猫一直是中国的使者。历史上,熊猫作为友好的象征被赠送给各国,这一做法始于1941年,并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变得更加重要。在毛泽东领导时期,熊猫被赠予苏联、朝鲜等盟友,以加强外交关系。1972年,随着尼克松总统访华,中国向美国赠送了两只熊猫,标志着中美关系的转折点。然而,随着对熊猫数量下降的担忧,中国于1984年开始由赠送熊猫转为以高额费用租借,每对熊猫的年租金约为100万美元,用以资助国内的熊猫保护工作。相比于常伴随熊猫租借的丰厚贸易协议,这看似高昂的费用其实相对合理。
目前,全球约有60只熊猫被安置在20个外国动物园中,凸显了这些安排的稀缺性。2019年,在一次备受关注的熊猫外交活动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俄罗斯领导人普京的会晤仪式上向莫斯科赠送了两只熊猫,彰显了两国日益密切的关系,并巩固了它们在全球事务中一致的立场。
虽然熊猫租借被视为友好的象征,但其往往涉及更深层次的战略目标,常常与重大的贸易或投资协议同时展开。2011年,苏格兰爱丁堡动物园迎来了首批两只熊猫。虽然熊猫的转交看似是此次活动的核心焦点,但英国和中国却在同期就涉及苏格兰炼油厂的数十亿美元贸易协议进行了谈判。在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许多熊猫租借都与铀贸易协议有关,而铀贸易是中国计划到2050年扩大核能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拥有全球最大的铀储量,于2009年迎来了一对熊猫,这发生在与北京签署铀供应协议三年后。加拿大2013年的熊猫租借则与铀及其他能源出口协议相同步。鉴于中国核能的快速扩张,这些交易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担忧。难怪熊猫常被视为“最具政治色彩的动物”。
关于通过熊猫外交筹集资金的使用也引发了质疑。2024年11月,《纽约时报》报道,过去二十年来,美国动物园为展示和饲养熊猫向中国支付了8600万美元,但并非所有款项都按照预期用于熊猫保护。据悉,支付这些款项是依据1973年美国《濒危物种法》的规定,但其中部分资金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道路、购置政府办公设备,甚至建设博物馆,而非用于保护熊猫这一物种。
多年来,美方负责监管付款的机构——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FWS)一直对中方缺乏透明度表示担忧。2003年,由于中方提供的文件不足,监管机构曾中止向中国付款,但后来在中方要求下,接受了更为简略的财务报告。到了2010年,问题进一步恶化,中方相关机构甚至完全停止了报告支出情况。对此,美方监管机构在两年内冻结了1200万美元的付款,但为了避免影响美国动物园获得熊猫的机会,之后仍恢复了对北京的付款。
《纽约时报》的披露在华盛顿引发了一系列反应。2024年12月19日,众议院自然资源委员会及其监督与调查小组委员会的共和党主席们,向美国内政部负责鱼类、野生动物及国家公园事务的助理部长以及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FWS)主管层,正式发函。信中对根据《濒危物种法》支付给中方的资金缺乏透明度以及对资金流向监管不力表达了严重关切,并呼吁加强对汇往中国资金的问责机制。然而,由于2025年1月20日美国政府换届,目前该调查的进展状况尚不明朗。至于这是否又将成为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DOGE)团队”所指的又一起“浪费、欺诈与滥用”的典型案例,还有待观察。
此外,中国的熊猫外交也受到批评,被指是一种单方面的交换。接收熊猫的动物园需要支付数百万美元的费用以获得饲养权,同时它们也承担着照顾这些动物的巨大开销。熊猫的养护成本极高,需特殊的饮食、专门的围栏以及兽医护理。此外,任何在国外出生的幼崽法律上归中国所有,必须在四岁生日之前送回中国。尽管如此,动物园仍普遍认为熊猫是一项值得的投资,因为它们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游客和增加收入的能力。美国的多个动物园,包括华盛顿特区、亚特兰大和圣地亚哥的动物园,长期参与熊猫租借协议。2025年1月24日,熊猫宝宝“宝力”和“青宝”在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首次公开亮相,吸引了大量观众和广泛的媒体关注。
国际社会面临一项重大挑战:如何确保保护工作真正惠及濒危物种,而非沦为纯粹的政治和经济筹码。熊猫或许能让全球动物园的游客感到愉悦,但它们的旅程讲述着一个更为深远的故事——中国利益的真实所在。对熊猫外交日益加剧的审视,如今给它们的象征意义蒙上了一层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