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以气候变化和人口饥饿为由,决定捕杀近 1000 头野生大象、河马和斑马,这一决定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在过去几十年里急剧增长,预计还将继续呈指数增长。将责任归咎于气候变化是一个站不住脚的借口,事实上,人类对资源的管理不善和政府政策的无效才是罪魁祸首。
Silvia Caschera
2025年3月31日
English version | French version | German version
津巴布韦的人口在过去40年中翻了一番,预计到2030年将再增加58%。纳米比亚的人口在过去35年中也翻了一番,未来30年其人口预计将再增加50%。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的经济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旅游业。旅游业占纳米比亚GDP的12%,而在津巴布韦,旅游业的年增长率为35%。野生动物在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4年8月中旬,纳米比亚以遭遇数十年来最严重干旱为由,决定捕杀包括大象、斑马和河马在内的723头野生动物。这提醒人们,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对有限资源的竞争正日益激化。政府声称,这一行动对于减少放牧压力、增加水源供应以及向严重缺乏食物保障的当地社区提供野生动物肉类至关重要。
2024年9月中旬,津巴布韦作出了类似决定,捕杀200头大象,以供养因干旱而陷入饥饿的民众。
这一做法引发了关于其伦理影响及必要性的激烈讨论。扑杀的主要伦理问题之一是相关动物的福利。动物权益组织,如“善待动物组织”(PETA),认为捕杀动物本质上是残忍的,会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捕捉和杀害动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创伤与疼痛,从而引发人们对这种做法是否人道的质疑。
津巴布韦自然资源治理中心负责人Farai Maguwu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称:“必须停止对大象的宰杀”,并补充说, “大象有生存的权利,未来世代也应有在自然栖息地中看到大象的权利。”
反对捕杀的批评者还强调野生动物的固有价值。他们认为,动物有权在不受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生存,为了人类利益而杀害它们在道德上是错误的,从经济角度来看也不合逻辑,特别是在这些非洲国家依赖旅游业的背景下。这一观点挑战了“人类需求应始终优先于其他物种生命”的观念。
此外,人们还担心依赖捕杀作为解决办法会产生长期的伦理影响。如果扑杀成为一种普遍做法,可能会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导致通过杀戮野生动物来解决人类问题的常态化。这可能削弱保护工作,并侵蚀野生动物管理的伦理标准。
捕杀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从而对生态产生深远影响。从生态系统中移除大量动物会导致失衡,进而影响其他物种和整体环境的健康。例如,大象通过帮助传播种子和维护景观,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捕杀大象和其他野生动物会破坏这些过程,从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预见的后果。
通过扑杀移除某些物种也可能会影响种群动态。在某些情况下,捕杀可能会导致其他物种种群数量增加,从而带来新的生态挑战。例如,捕杀和狩猎捕食者可能导致猎物种群的过度繁殖,这进而可能导致过度放牧和栖息地退化。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都是战利品狩猎和大型猎物狩猎的主要目的地。狮子和其他捕食者是备受追捧的狩猎战利品。猎杀掠食者会导致猎物物种种群数量增加。
另一个生态问题是疾病传播的可能性增加。捕杀会破坏动物种群内部的社会结构,导致动物之间的移动和互动增加。这可能会促进疾病在野生动物种群内部以及动物与人类之间的传播。
尽管捕杀在伦理和生态层面上影响显著,但支持者认为,在极端情况下,为了应对饥饿的人口,它可能是一种必要的措施。然而,这一观点忽略了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人口激增的问题。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野生动物在不久的将来将不复存在。野生动物不同于家畜,它们生活在自然栖息地中,是这些国家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的重要推动力。
要有效应对这一复杂问题,采取兼顾人类与环境福祉的可持续解决方案至关重要。长期的应对措施应聚焦于可持续的野生动物管理实践,并从根本上解决食物短缺问题。改善水资源管理系统、投资抗旱作物、提升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等措施,能够为捕杀提供更可持续且更人道的替代方案。
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还应制定有效应对人口增长的政策。研究表明,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平对此非常重要。因此,通过改善女性权利、提升各级教育的可及性以及提高法定结婚年龄来赋权女性,对于可持续地解决养活本国人口的问题至关重要。这种做法远比猎杀大象和其他野生动物更加有效且人道。
图片:自然栖息地中的非洲象;猎人视角 © IMAGO / YAY Images